中國教育報-中國教育新聞網訊(通訊員 藍琳琳 湯義和 記者 劉盾)頭戴草帽、腳踩雨靴,左手分秧、右手插苗——在珠海科技學院約12萬平方米的校內農場里,300多名學生正彎腰后退,將嫩綠的秧苗插入水田。
前不久,珠海科技學院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正式啟用。在這片融合了菜園、稻田、藥圃、果園的校內基地,學校通過推行“班級責任田承包制”,組織學生開展節氣農事勞作。校內農場按14個學院劃分責任田,每塊田豎立“學院責任牌+作物信息牌”,配備農業技師與思政教師“雙導師”。學生需完成從播種到收割的全周期養護。
除了校內農場外,珠海科技學院還積極拓展校外勞動教育基地。學校與廣東珠海市斗門區蓮洲農場合作,打造了“校內+校外”雙田園式勞動教育基地,努力開展“節氣為軸、學科為脈、數字為翼”的勞動教育創新實踐。
珠海科技學院在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展“五育”融合微實踐。校內基地明確功能分區,努力滿足多個學科需求。例如藥食同源種植區可服務生命科學實驗,而白鷺驚飛的稻田則成為文學院“流動的詩課堂”。
而在校外農場,珠海科技學院則努力提供更加規模化、沉浸式的勞動體驗。蓮洲農場的大田耕作、收割等規模化耕作,突破了校內農場的空間限制,讓學生接觸大農業的生產流程,更讓學生深刻體會“粒粒皆辛苦”。
通過校內外勞動實踐基地的建設,學校著力打造“德育為根,智育為本,勞育為基,體育為翼,美育為魂”的“五育”融合模式,努力推進“以勞樹德”“以勞增智”“以勞強體”“以勞育美”。
“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。換一個角度,插秧時雖然是向后退,卻推動了插秧工作的前進。”學校黨委書記廖立國一邊為學生總結插秧技巧,一邊引導學生從勞動中進行感悟。
“在勞動中引導學生們知農愛農,正是我校開設耕種課程的初衷之一。勞動教育不能停留在掃地擦窗,而要讓學生真正觸摸土地。”珠海科技學院黨委副書記、校長劉鳴表示,學校構建了“1學期理論課+4學期實踐課”的“1+4”模式,將16學時的勞動實踐貫穿大一至大三,避免“一次性體驗”。學校希望通過漸進式的訓練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,涵養勞動品格,增強學生們對勞動人民的感情。
如何提升勞動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?珠海科技學院依托數字化平臺,鼓勵學生們自主申報志愿勞動,努力開展勞動教育的個性化管理。學校還努力全程記錄學生從“揮汗插秧”到“優化方案”的成長軌跡,形成勞動檔案。
為努力探索“課程預約—成果評價—學時認證”勞動教育閉環管理模式,珠海科技學院自主設計了勞動教育數字化管理平臺。平臺采用集中實踐與自主實踐“雙軌預約”機制。集中實踐由基地管理員提前發布可勞作時段后,學校各學院按需預約,教學秘書統一排課;而自主實踐則由學生隨時申報個性化勞動項目,所有預約信息實時同步至個人課表,并智能規避課程沖突。
“在學生勞作時,老師將他們的畫面拍下,并上傳至平臺,形成學生的個性化勞作日記。”珠海科技學院教務處處長王麗介紹說,通過勞作日記,教師們既能直觀地看到學生的成長,還可對學生的勞作等表現進行評價。
將課堂搬到田野之中,不但讓學生們學會了耕種技能,更讓學生們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。學校大數據學院學生羅彤對上學期校外農場的施肥經歷記憶猶新。當時羅彤所在班級負責的是施肥工作,需要先將化肥搬至田邊,但是化肥很重,即使女生兩人一組搬運肥料袋也尤為吃力。
班里男生看到后,便主動幫忙搬運;而女生則負責灑肥,最后全班一起用鋤頭勻肥。“雖然累,但分工合作后,我們一起完成了施肥工作。后來我們看到作物長得特別好,我們也很有成就感。”羅彤認為,學校推動的“責任田”機制,讓各個學院都力爭上游,共同維護集體榮譽感,這也讓勞動教育從“任務”變成了“內驅行動”。
工信部備案號:京ICP備05071141號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
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unhanjc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